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红色记忆

尽善尽美唯解放

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25-04-08|浏览次数:41

—— 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


  在济南战役纪念馆里,馆藏着一件编号为001的珍贵文物。这是一位烈士留给世人的唯一一张肖像照。当年,烈士的老母亲外出躲避祸乱,临行前,将儿子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用牛皮纸包好,塞进墙缝里,又在外面涂上泥巴封住,先驱的容貌才得以留存,受人瞻仰。

1.jpg

  这张照片的主人就是王尽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陪读生”一心想“换命”

 

  王尽美出生在山东省诸城市的大北杏村,诸城是被文化浸润涵养千年的古城,宋代苏辙“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名句,勾画出诸城历史文化传承的盛况。然而,王尽美家境十分贫寒,出生前4个月父亲就已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王尽美自小被祖母和母亲艰难地抚养长大,过着啼饥号寒的艰苦生活,因为家境贫寒,王尽美没有机会读书,唯一的乐趣便是听母亲讲故事。

  同样在贫苦家庭里长大的母亲,最爱讲英雄的善行义举,讲义和团反洋教,这些故事在王尽美幼小的心里,种下了“反侵略保家国”的种子。王尽美7岁那年,村里的地主聘请了一位教书先生,为自己家的儿子设塾启蒙,需要在村里找一个陪读。王尽美的母亲多次上门求情,使小尽美得到了陪读的机会,成为一名“陪读生”,开始读书学习。儿时的尽美聪明伶俐,教书先生非常喜欢他,还给他起了个名字王瑞俊,字灼斋。充满书生气的名字让王尽美跟村里别的孩子变得不一样起来,他珍视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发奋学习。可不到一年光景,少爷夭折,学馆关闭,小尽美也由此失学。然而短暂的私塾学习,提升的不仅仅是王尽美的学识,还有他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开始思考,同样是人,为什么自己没有选择学习的权利。特别是有一次,王尽美和小伙伴们上东南岭捡柴,被地主家轰了下来,还差点被打。他回家问母亲:“为啥人家那么富,咱家这么穷?”

  母亲轻叹一声:“咱家命不好。”王尽美大喊一声:“那就和他们换命!”随后,他跑出去告诉小伙伴:“我把那座山的名字改了,不叫东南岭了,叫乔有,乔有山!”按他的意思,这原属于富人家的山,早晚会乔迁给穷人们共同所有。从那时起,“改变穷人的命运”,便成为了王尽美要实现的人生目标。

  1910年春,村里办起了村塾,失学三年之久的王尽美,重新获得了读书的机会。1913年,王尽美升入枳沟镇高级小学学习,在这里王尽美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王新甫。王新甫毕业于山东政法学堂,在省城接受过一些新思想,倾向革命,他经常撇开书本,讲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铁路风潮、武昌起义等民主革命故事。再加上王尽美的家乡诸城,是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的“根据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振奋人心,也让王尽美渐渐明白了一些革命的道理,确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毛泽东口中的“王大耳”


  怀揣着改天换命的理想,1918年春末夏初,王尽美辞别了祖母、母亲,和新婚不久的妻子,考取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来到山东省城济南,最初,他希望可以做一名老师,让更多穷人的孩子摆脱愚昧,从封建制度中觉醒。临行前,王尽美登上村前延绵起伏的乔有山,向生他养他、令他眷恋的家乡告别,并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他的笔下,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欢畅,没有“金榜题名时”的自得。唯有对时代的冷眼相观,在胸中郁结起一股热血豪气。彼时中华,国虽泱泱,萎靡倾颓,列强斜睨。这一年,国门之外,硝烟漫漫,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这一年,国门之内,枪声四起,争权夺利鱼肉百姓的军阀混战仍难见休止。

2.jpg

  到济南后,王尽美埋头读书没多久,由“山东问题”引发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919年5月7日,山东省暨济南各界六十二个团体、三万五千余人,在济南召开“山东国耻纪念大会”,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抗议政府镇压并逮捕爱国学生的暴行。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生张兴三演讲到激愤处,当场血书“良心救国”四个大字,把会场的悲壮气氛推向了高潮。

  五四运动的风潮,让王尽美对教育救国的认知,悄然发生了改变,王尽美忧国忧民、苦闷彷徨的心胸豁然开朗,他逐渐意识到,中国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教育,更是整个民族的命运。王尽美积极地投身到反帝爱国运动的洪流中,起草了《罢课宣言》,组织参与了济南的请愿、演讲、游行、抵制日货等斗争,并在运动中脱颖而出,成长为领导济南学生运动的负责人之一。在斗争中,王尽美结识了革命的亲密战友邓恩铭,更看到了蕴含在工农群众中的巨大革命力量。

  通过不断阅读进步书刊,王尽美深受鼓舞,结合五四运动的斗争经验,他坚定了“走俄国人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的信念。但是,怎样才能团结起周围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呢?王尽美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构筑了一项伟大的工程,他在北京北大红楼,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920年3月,王尽美奔赴红楼学习取经,并成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的的第一批外埠会员之一。

  在北大的经历,让王尽美认清了前进的方向。1920年夏秋之际,王尽美联系邓恩铭等人,在济南秘密成立康米尼斯特(Communist)学会,专门收集共产主义理论书籍,以研究共产主义为宗旨。11月14日,他们又发起筹建励新学会,并创办《励新》半月刊,以宣传新思想、介绍新文化、揭露社会弊端、主张社会改革、倡导民众教育为主要内容。励新学会被当时的新闻媒体誉为“济南文化运动之曙光”。1921年春,王尽美和邓恩铭在上海和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建立起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

3.jpg

  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开始有计划地在工人中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1921年5月,王尽美等创办了济南劳动周刊社,出版《济南劳动周刊》,后复刊易名为《山东劳动周刊》,创刊号宣言阐明办刊方针:促一般劳动者的觉悟,增进劳动者的智识,提高劳动者的地位,改造劳动者的生活。

  1921年春,在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经过“南陈北李”的联络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国内及旅欧、旅日华人中,已有八个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五十余名党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已经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1921年6月,王尽美和邓恩铭接到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通知,不久又收到发起组李达汇寄的旅费,两人动身前往上海。

  至1921年7月22日,来自国内6个城市、及旅日党组织的13位代表陆续抵达上海。为了保密起见,代表们大都以“北京大学暑期旅游团”的名义,寄住在上海组预先租下的博文女校。居住的条件虽然简陋,居住者进行的却是利国利民的千秋伟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召开,会议期间,王尽美汇报了山东党组织组建的过程,并对当时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观点。中共一大之后,为了表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王尽美把当年私塾先生为他取的名字王瑞俊,改为了王尽美,并赋诗一首:“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从此以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尽美”,来彰显自己的志向与初心,那就是为全人类实现尽善尽美的社会理想而战斗,以国家和民族复兴为己任。

  在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中,王尽美和邓恩铭的年纪最小,他们认为这次集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于是他们拒绝了大都市风光的诱惑,逐一拜访每位代表,利用一切机会同他们探讨马克思主义认识。王尽美的开朗诙谐、虚心好学和追求真理的执着,给与会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期间,毛主席向山东的代表特别提起:“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耳朵大、长方脸,细高挑,说话沉着大方,很有口才,大伙都亲热地叫他‘王大耳’”。1969年4月,党的九大开幕式上。毛主席追念为革命牺牲的“一大”代表时,第一个提到的,也是王尽美。1961年,一大代表董必武有感写下《忆王尽美同志》一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拉胡琴的“播火者”

 

  今天的中车山东公司的前身,叫津浦铁路局济南机器厂,过去被济南人称作铁路大厂,有着光荣的红色历史:山东省第一个工会组织在这里成立,第一个企业党支部在这里诞生。这里的红色火种,不仅点燃了济南乃至整个山东工人运动的熊熊烈火,还影响和推动了津浦铁路沿线工人运动的进程。这一切都始于王尽美。

  王尽美是山东最早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之一。他多才多艺,不仅善于写文章作演讲,还能填写诗词,对于乐器也很精通,吹拉弹唱几乎全通。有一次,王尽美从天津到济南,放弃了高档车厢,特意去坐闷罐车,因为那里乘客多,多是中下层民众。他一路对乘客宣讲革命道理,每到一站,有人上有人下,他就一遍遍反复讲。讲累了,就拉一阵自己随身带的胡琴。就这样,从天津一直讲到济南。在工人运动中,他即兴弹了一曲《苏武牧羊》,并借用这个曲谱,填写了自己写的歌谣:“工人白劳动,厂主吸血虫。工人无政权,世道太不公。工人站起来,革命打先锋。”此后,这首歌谣广为流传,不少工人都能哼出来。

  1921年6月,王尽美与我党早期工人运动领袖王荷波先后来到该厂。他们常去的地方是厂里的工人住宅区“红房子”宿舍。王尽美融入工人中,深入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他看到,这里的工人是济南各产业中最苦的,他们每天工作14—16小时,一年无节假日,每月工资最低的只有几元钱,许多人就地而食,就地而卧,死伤疾病听天由命,而起来反抗的工人有的被开除,有的失踪,有的被杀害。

  了解这些情况后,王尽美就从教工人学文化开始,给他们讲革命道理,使工人们认识到,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团结起来,开展工人运动。除了铁路大厂,在山东各地的许多厂矿企业,都留下了王尽美的足迹。他在淄川矿区调研时,多次召集工人先进分子谈话,他主动与矿工握手,满手炭黑的工人不好意思伸出手来,王尽美说“别看你们手上沾满炭泥,可是这两只手却能创造出世界万物”,矿工们听了十分激动。正是由于密切联系群众,王尽美看到了山东各厂矿企业工人艰难生存的真实状况,为开展革命工作夯实了实践根基。

  此时的王尽美已经成为工人中的主心骨,这就为他成功领导山海关、秦皇岛、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创造了条件。1922年10月,在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京奉铁路当局采取各种手段,逼迫工人复工,王尽美带领大家采取了一个坚决的措施,就是拦住铁路线,让火车不能正常通行,给资本家和铁路当局更大的压力。王尽美带领1100多名工人,冲上了山海关车站西面的铁路,卧轨截车。适值开往北京的列车快要出站,开车的中国司机发现列车前躺的都是工人兄弟,想要刹车,而英国机务科纠察抢过手把亲自开车。车轮滚滚,越来越近,工人一步也不退,列车上的中国司机一看,列车再往前开,就将酿成惨祸,便一把抢过手把,来了个急刹车。据有关记载,列车停下的位置与斗争的队伍之间仅差十几米。京奉铁路当局不得不作出决定,同意了工人的罢工要求,历时9天的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取得重大胜利。

  1922年10月23日清晨,在王尽美的组织领导下,秦皇岛开滦码头工人和开滦五矿工人约四万人,举行了总同盟大罢工,给帝国主义资本家以沉重的打击,整个码头陷入瘫痪,整个港口变成死港。几十家中外报纸连篇累牍地报道罢工的消息,这便是中国工运史上震惊世界的开滦五矿大罢工。

  王尽美在秦皇岛地区,先后开展了多次颇有影响力的工运活动,还组建起秦皇岛地区第一个党组织。1923年2月,王尽美等人被秦皇岛地区反动当局逮捕,山海关铁工厂400余名工人义愤填膺,手持棍棒涌到县城要求放人,反动当局在工人们的强大压力下,只好答应工人的要求,释放了王尽美等人。为了王尽美的安全,党组织决定让他返回北京。

 

“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为民族振兴、人民觉醒,王尽美终日奔波,足迹遍布济南、淄川、博山、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尤其是在山海关铁路大罢工中,王尽美以学徒的身份深入工厂。他白天跟工人一起抡大锤,晚上办工人夜校,下课后还要写工人罢工活动的函电、传真、宣言及新闻报道材料等,常常废寝忘食,这为他以后的肺病埋下了隐患。1925年,王尽美在参与组织胶济线大罢工时,终因劳碌过度开始咳血,演讲时经常咳嗽吐血。但在演讲时,他却偷藏一块手绢,咳血时就擦掉血渍继续演讲,尽管脸色苍白,却依然声如洪钟。

  然而长期过度紧张的工作和常年艰辛的生活,严重摧残了王尽美的身体健康,他常常是一边咳血一边坚持工作。当年,肺结核几乎是不治之症,死亡率高达65%,只有保持良好的营养和充分的休息才有一线治愈的希望。而王尽美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奋不顾身为革命奔忙,直至病情日趋严重。1925年7月,疾病阻止了王尽美工作的脚步,他不得不住进医院。1925年8月,青岛医院的病榻上的王尽美,面貌英挺、身材清癯,却已是病入膏肓。他想说话却不时被剧烈的咳嗽打断,咳出来的是一口口鲜血。前来探视的同道友好,见到这一幕不禁潸然泪下。

  王尽美并不讨论自己的病情。在弥留之际,他向身边的同志口授了遗嘱:“希望全体同志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和为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8月19日,英雄溘然长逝,终年27岁,是第一位献身革命的中共创始人。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牵挂的依旧是党的革命事业,遗嘱所言不涉一己私利,体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当王尽美的母亲扶着灵柩返回家乡时,在村口跪接的,是他年迈的祖母、憔悴的妻子、6岁的大儿子和仅有2岁的幼子,全家哭作一团,悲痛不已。

  这位从小草屋走出的一大代表,用生命捍卫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每次看到王尽美带着工人卧轨的塑像,都深受震撼,他们在生死一线是怎么做到毫不退却的?看到王尽美生前最后的遗嘱忍不住哽咽,“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他是怎么做到毫无私心,一心为民的?是他不爱自己年迈的祖母、坚强的母亲、柔弱的妻子和期盼父亲回家的一双幼子吗?是他没有想到今后一家人的日子会是在苦水里泡过来的艰难吗?一定不是的!只是因为他心怀国之大者,把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便是“初心”的力量。

  王尽美27年的短暂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处处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王尽美同志用27个春秋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抛注在神州大地上,将自己的赤子丹心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用青春点燃了共产主义胜利的火种。前人之勇,我辈承继之;前人之绩,我辈愧享之;前人之名,我辈当记之……

  王尽美作为中国共产党山东党组织的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共一大代表,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如长夜的一颗明星,划亮历史的夜空。


上一篇:有着百年红色传奇的济南“铁路大厂”
下一篇:卅一年华酬壮志
Copyright @ 2025 版权所有:济南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主办单位:济南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鲁ICP备2025147909号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