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红色记忆

有着百年红色传奇的济南“铁路大厂”

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25-04-08|浏览次数:74

  在济南市槐荫区槐村街73号,坐落着一个“铁路大厂”。“铁路大厂”原本是1909年由德国工程司设计、勘探兴建的津浦铁路济南机厂,现为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作为济南近代工业文明的遗存地标,它不仅保存着完好的近代德国建筑群,还封存着整座城市的红色记忆——山东省第一个产业工会、第一个企业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

工人的觉醒

  铁路大厂的缘起,因津浦铁路。1907年12月10日,满清政府授权袁世凯、张之洞与英德两国订立《津浦铁路借款合同》,借款500万英镑,修建由天津至浦口的“津浦铁路”。为满足建成后的津浦铁路机、客、货车修理需要, 1910年,德国工程司在济南城西三公里的大槐树庄开建机厂,并负责厂内所有器械设备的安装调试及各工种人员的培训。1913年4月1日,“交通部直辖津浦铁路局济南机器厂”建成并正式投产。当时,厂区占地总面积57万多平方米,厂房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设备82台(具),工人411名。无论是规模还是设备配置,都比同时期的浦镇厂、天津厂胜出一筹。这里的产业工人们有一定的文化技术素质,使用国外进口的先进机器设备,按照工序和工艺连续生产,各工种紧密配合,成为新生产力的代表。

  然而,从1910年建厂到1920年间,因为军阀的压迫,工头、监工的剥削,机厂工人的生活可谓困顿。据《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载:“济南的产业概况,以济南津浦大厂为最大,新城兵工厂次之。工人们的生活最苦,每天工作时间在 14 至 16 小时以上。”《济南通史》近代卷载:“津浦大厂工人月薪几元至几十元,而德人的月薪是二百五十至五百元。1914 年,津浦大厂花车场为反对监工和把头无故打人,工人们纷纷找把头们‘算账’,引发了全厂的罢工。”然而,这些为保护权益而生的斗争零星而缺乏组织,不仅没得到工厂响应,带头工人反而被开除或者干脆失联。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民主、自由等新思想的影响下,工人们积极地投入到爱国运动中,开始进行工人运动。当时铁路大厂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李广义,他也是后来铁路大厂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他带领着铁路大厂的工人走上街头,支持市民和学生反帝运动。工厂处在铁路动脉线上,来往人很多,全国各地劳工运动的消息都能很快地传播到厂里,尤其是亲身经历了五四运动后,工友们感觉到了斗争的必要性。

“公所”来了个年轻人

  在槐荫街至今还保留着一百年前的铁路大厂的工人宿舍,因为它是用红砖砌成,所以被叫作“红房子”。而当时的“红房子”,也只有稍微好点的技术工人才能入住,大部分干苦力的工人只能住在地窝子。所谓的地窝子其实就是在平地挖个坑,上面棚着一个席子,简易的草苫子、草席子一铺,就是“宿舍”了。

  每天工作14-16小时,每月工资最低者只有几元,就地而食、就地而卧,一年无节假,一切死伤疾病都听天由命。工人们内心烦闷,有的靠着串门倾吐来缓解,有的则靠饮酒麻痹神经,甚至还有的染上了赌博的坏习惯。这种情况引起一位红房子宿舍里一位老师傅的注意,这位张姓钳工看到工人如此苦闷,非常痛心。每天下了班吃过饭,他就把几个工人招到自己家里,给他们讲《三国演义》《水浒传》,把自己所会的拳脚功夫传授给他们,和他们拉家常,开导他们。时间一长,到张家院里来的人越来越多,不久,这里自发地形成了一个自娱自乐的公共场所,大家都叫“红房子公所”。大家共同制定规矩:“一不信教,二不拜佛,三不吸烟,四不喝酒,五不赌钱,六不嫖娼。”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所还组织工人们耍龙灯、四蟹,踩高跷,在济南影响很大。

图片1.jpg

  一天,公所迎来了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是山东省诸城市人,名叫王尽美。彼时,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王尽美等组织创办济南劳动周刊社,并出版《济南劳动周刊》来指导和推动山东的工人运动。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发动工人起来抗争。王尽美来到大槐树机厂后,通过“公所”活动积极分子,了解到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认为大槐树机厂具备开展工人运动的条件。于是,他也来到“公所”,给工友们介绍苏俄的情况,并号召工人组织起来,争取做社会的主人。由于张家大院是红砖砌成的群众宿舍,“红房子公所”便成为铁路大厂早期工会组织的雏形。

“俱乐部”里燃起星火

  1921 年夏,津浦铁路浦镇机车厂中华工会会长王荷波也来到“公所”。了解“公所”的情况后,王荷波认为:“公所”虽然挺红火,也联络了工友感情,但是“穷欢乐”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要设法引导工人学习文化。于是,在王尽美和王荷波的组织下,利用“公所”的场地,工友们组建起工友学习班。很快,工人中就涌现出了李广义、薛文英、宋子元、黄锦荣、刘乃泮等骨干力量。

  不久,工友们从一本名叫《工人周刊》的书中了解到,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在长辛店组织成立了工人俱乐部,把工人组织起来娱乐和学习,教导大家抱成团与欺负工人的恶监工、领班斗争。大家决定凑盘缠,派李广义和黄锦荣前去学习。在长辛店,李广义和黄锦荣受到了长辛店工人俱乐部的热情接待,眼界大开。回到济南,他们迅速向王尽美和王荷波汇报了参观学习的情况,并把进步工友召集起来进行了宣讲,大家当场决定组建自己的俱乐部。1921 年 6 月,在王尽美和王荷波的领导下,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工人俱乐部正式成立,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具有工会性质的组织。


图片2.jpg

“红房子”旧址

  这个“时髦”的俱乐部在济南引起很大反响。后来,工人们又办起了四处工人补习学校,称 “工人夜校”。就这样,全厂300多名进步工友就在工人俱乐部和工人夜校以合法的身份组织起来了。7月 9 日,由《济南劳动周刊》改名《山东劳动周刊》复出的创刊号上,刊载了大槐树机厂工会成立的消息, 在《山东劳动周刊》创刊号上得到报道,在第四版的祝词上有这样一段文字:

好了,好了,

劳动界一线的曙光,放到我们山东来了。

你是握着南北交通的枢机,

你是传播文明的利器。

你要为山东劳动界多少同胞,

首先把这个担儿挑起。

  7月 26日,成立仅一个月的工会组织全厂 1000 余名工人为改善生活条件而举行罢工,坚持了7天,并3次派代表去天津路局请愿,迫使当局答应了大部分条件。这是在党的领导下,齐鲁大地掀起的第一次产业工人的大罢工。

 

“饭团”里边传递消息

 

  1924 年冬,党派化名刘俊才的刘子久到工厂领导工运。刘子久经常利用午饭时间在小饭铺里,向李广义他们传达全国工人斗争的形势和上级指示,然后再由他们到厂里进行宣传、联络。不久,工友们就在刘子久的帮助下,在中大槐树组织了自办食堂——“饭团”。“饭团”是当时工人运动的一种活动方式,就是中午各场的工友聚到一个地方一起吃饭,饭是自己带的,只是借这个机会交流感情,传递消息。

图片3.png


“饭团”旧址

  很快,厂里出现了一些宣传党的活动的传单和小册子,号召工人团结起来,为争取减少劳动时间、改善待遇而斗争。这些小册子和传单都是由刘子久写好后,工运骨干趁把门的不注意带进厂里的。

  刘子久还积极发展党员。铁路大厂史料记载了这一情景:刘子久将先进工人领到一间房子里,从木头箱子里拿出一块红布,用别针别上用硬纸板剪成的锤子和镰刀,让工人举起拳头对着红布宣誓,并对他说“从今天起,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了”。到1924年12月,刘子久和李广义先后在厂里发展了 14 名党员。

  1925 年 1 月 11 日,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在全国建立和加强党的组织,以适应革命大发展的需要。2 月 7日,全国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李广义、薛文英代表工厂工会参加,回厂传达会议指示后,大家一致决议成立工厂党支部。1925 年 2 月,在充分准备并报请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批准后,中共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支部正式成立,据刘子久后来回忆,成立地点是在中大槐树北街程炳忠家。

  这是山东省成立的第一个企业党支部。党支部成立后,经常召集支部成员开会,或布置任务或学习。为了躲避敌人的视线,党支部活动地点非常不固定,厂里管的不严时就在铁路线上待修的车厢里,管的严时就到附近党员的家中,有时党员的家属还得负责放哨。同一时期,除了党组织代表刘子久,团地委也派李春荣到工厂,厂里出现了党、团、工会共同开展工作的局面,工人运动呈现新高潮。

 

“红色印迹”从未改变

  铁路大厂工会组织和党组织的建立,为推动济南市乃至山东省工人运动和党的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工运史、党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渐渐地,铁路大厂党支部由地下全面转向公开,党的领导始终在不断加强,先后领导抢修了“江南号”和“新中国号”。

  据铁路大厂老职工介绍,“解放初期,敌机隔三差五就来扫射和轰炸,工人们白天抢修被炸毁的厂房和设备,夜间坚持生产”。1949 年 4 月 21 日,为庆祝江南地区解放,铁路大厂决定创造“死车复活”奇迹,抢修一辆废弃多年的机车,并命名为“江南号”。经过 9天奋战,完成抢修任务。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党支部领导下,铁路大厂召开第一次青年代表座谈会。青工周德乔提议利用业余时间,从报废机车里抢修一台“新中国号”火车头向新中国献礼,随即有人提议修复一辆二等客车,让“新中国号”火车头永远拉着“新中国号”客车跑。经过夜以继日奋战,“新中国号”火车头和客车仅1个多月就恢复了雄姿。1949年11月 17日,铁路大厂举行“新中国号”抢修成功的典礼。1949年10月25日,铁路大厂党总支根据济南铁路局党委要求,首次进行党员大会。会上,党总支书记王世忠报告了党的历史,宣讲了党的主张,两个月后,工厂新增党员60 名。1950 年1月10日,济南市委组织部发出《关于公开党组织的通知》。1 月 16 日,铁路大厂召开党员大会,公布全体党员名单,成为济南第一个公开的中共支部。

  从新中国成立到1993年,公司以蒸汽机车修理业务为主,创造了年修机车545台,累计修理14402台的全路最高纪录,为中国铁路运输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93年,适应铁路发展需要,公司转产新造铁路货车,开启了发展新篇章。自2009年以来,公司实施“两个转型”战略,大力发展多元产业,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风电装备、大型钢构、村镇污水处理、真空排导、智能装备等产业并举的良好发展格局。

  时光荏苒,“铁路大厂”成立至今已 110多年,先后 15 次变更单位名称,21 次变更所属单位,然而,“红色印记”从未改变。中车山东公司现有6个全资子公司、2个分公司、2个控股子公司,在岗职工2891人,在山东省济南市及江苏省常熟市共建成3个生产基地,占地面积达154万平方米。2020年营业收入跃居中车货车企业第一。

图片4.jpg


  中车山东公司实现敞车、罐车、平车、棚车、漏斗车等各型铁路货车生产资质全覆盖,拥有强大的铁路装备制造能力,建成欧洲高端货车生产基地,能够制造各大铁路标准体系、各类轨距、不同轴重的各型铁路货车,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获得铁路货车整车欧洲认证的企业,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向欧洲出口铁路货车整车的企业,出口德国货车正式商业运营,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口欧盟市场铁路货车最大订单。轨道工程车辆产品在全国10余个城市地铁项目中推广应用。

  公司具备7个功率等级、40余款风电整机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涵盖陆上所有产品系列,可为客户提供从产品设计开发到风电场建设运营的系统解决方案。具备年产30万吨大型钢结构产品的生产能力,在全国风电开发热点地区设立15个分公司和生产基地,综合实力位居行业前三名。

  建成国内首条农村污水处理装备全自动化生产线,产品在常熟、崇明、靖江、济南等地推广应用,覆盖农户近30万户。积极拓展固废处理市场,加快推进面向县城的餐厨垃圾处理业务产业化进程。真空集便器产品在动车和高铁上得到广泛应用,实现标准动车组全谱系覆盖。拧紧轴产品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替代,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打破国外绝对垄断。

  中车山东公司研发力量雄厚,拥有近300人的研发团队,其中,6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建成下设“六所、两部、两中心”的研究院,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构建由各研究所、院士(专家)工作站及重大项目组组成的联动一体化技术创新格局,与中科院、同济大学等国内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开发关系。拥有各类授权专利470件,其中,海外发明专利12件。拥有一流的货车综合试验室、风电机组整机试验台、真空排水试验室等专门试验室。完成欧标5L高端铁路货车、5MW风力发电机组、移动式厨余垃圾智慧分类处理站等新产品的开发。作为山东省工信厅唯一推荐单位,牵头国家级项目“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建设任务。

  如今的铁路大厂,再不是那个依靠两条铁轨吃饭的铁路大厂,她紧扣时代脉搏,勇于改变,敢于创新,坚持“绿色发展”和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大力培育和发展除轨道交通以外的新能源、村镇污水治理、真空环保、智能机械等产业,多元产业厚积薄发,实现多点突破,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澎湃活力。

  回望铁路大厂的百年发展史,作为“国之重器”和“大国制造”的铁路大厂,在百余年的创业发展中,被打上了深深的红色烙印,注入了鲜亮的红色精神。百余年来,城市发展滚滚向前,“铁路大厂”也未曾停下脚步,未来,在历史的大潮中,“铁路大厂”将继续阔步向前。

  资料来源:中共济南市委党史研究院

上一篇:五三惨案
下一篇:尽善尽美唯解放
Copyright @ 2025 版权所有:济南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主办单位:济南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鲁ICP备2025147909号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