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三阅兵,我们以思念为墨,一起走进商河,听一听这片热土上发生的抗日故事。
在商河县党史纪念馆里,有三位为革命英勇捐躯的父子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季家一门三英烈:季成宝、季学文、季学武。
季学文出生在商河县郑路镇季家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三亩薄地养活着七口之家。季学文12岁那年,祖母和母亲相继病饿而死。母亲死后,一家人的生活更加困难。年幼的弟弟饿得皮包骨头,父亲季成宝狠着心把二姐送了人,大姐当了童养媳。从此,父亲农忙时给地主扛活打短儿,冬春靠说评书维持一家的生计。
季学文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祖国的大好河山相继沦陷。11月12日,日军由惠民方向经商河南犯,伪商河县县长石毓嵩闻讯带领县政府及公安局所属人员弃城南逃。此后,商河杂牌军蜂起。他们拉势力,争地盘,尔虞我诈,打着抗日的旗号,对老百姓敲诈勒索,胡作非为,闹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在这乱世之年,为了养家糊口,季学文以两袋粮的代价卖到伪保安五旅当兵。
此时,中共商河县委也在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主张,组建地方抗日武装。父亲季成宝因经常在外说评书,渐渐与共产党人有了接触。当他了解到共产党是真正替穷苦人办事时,就毅然参加了抗日队伍,成了我党一名出色的地下交通员。季学文在父亲的影响下,与好友石连彩各带两支大枪和200多发子弹,加入了八路军商河支队。这时,家中还有弟弟季学武一人。虽然他年仅16岁,但对日、伪、顽欺压百姓的暴行恨之入骨。季学文看到弟弟有这般骨气,就介绍他参加县大队当上了侦察员。一时,季成宝父子三人共同抗日的举动被传为佳话。
季成宝
驻扎在商河的日、伪、顽把他们父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悬赏捉拿。季学文的家处在敌占区,西边是伪五旅,南边是伪八旅,加之周围有很多日伪据点,敌人抓不到季学文父子,就对其亲朋进行迫害。舅舅李传江一家被逼得流离失所,姐夫李传强被逼得无处安身。面对敌人的威胁、迫害,季学文一家没有被吓倒。相反,更激起了父子三人的阶级仇、民族恨,坚定了抗日斗争的决心。由于季成宝及时报告敌情,对开辟敌占区、有力地打击敌人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敌人千方百计想残害他。1942年春季的一天,季成宝在敌占区济阳县的毛王庄侦察敌情时,被李光明的汉奸队秘密跟踪杀害,时年42岁。
季学武利用年龄小、不易被敌识破的有利条件,巧妙深入敌人的据点、岗楼侦察敌情,多次避免了敌人对抗日政府的围剿。1940年3月的一天,季学武在小石家村侦察敌情时,不幸被日伪逮捕。敌人把他带到据点,看他年纪小,便引诱说:“只要你说出抗日政府的所在地和你认识的人中哪些是共产党,就放了你。”季学武怒视敌人,大声回答:“不知道!”敌人又问他,你在县大队是干什么的,季学武昂头回答:“既然你知道,还问我干啥。”然后,敌人将其吊在树上,严刑拷打,季学武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不省人事。最后,敌人将季学武活埋,年仅18岁的季学武为党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季学武
父亲和弟弟的死使季学文心如刀绞,他极力克制住自己的感情,化悲痛为力量,每次对敌作战,英勇善战。他都是冲锋在前,很快当上了班长。商河县大队正式建立,季学文被越级提拔为一连连长。1942年8月,商惠县成立,商河县大队改为商惠县独立营,季学文担任独立营一连连长。商惠独立营成立后,机动灵活,不断出击,搅得敌人不得安宁,成了敌人的心腹之患。日、伪、顽多次联合,梦想消灭这支抗日武装。一天,独立营刚进驻商河二区铁匠家村,敌人就得到消息,在日军小队长的带领下,纠集50多人,向铁匠家袭来,独立营决定派季学文率队迎击。季学文察看了地形,迅速把部队埋伏在村口。当敌人进入射程之内时,随着季学文一声枪响,日军队长应声倒地。敌人一看独立营早有准备,丢下十几具尸体慌忙逃窜。1943年春,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扩大游击区,商惠独立营决定主动向敌人进攻。一天拂晓,季学文带领一连出其不意地来到九区藏范村,该村是日伪控制的村庄,距该村五、六里地便是黄屯日军中心据点。刚驻下不久,黄屯据点的日伪军便向一连驻地扑来。季学文决定速战速决,迎头痛击敌人。他将部队埋伏在房顶上,等敌人进了村,战士们居高临下,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敌人死伤一片,丢下一挺歪把子机枪和一门小炮逃走了。此役,扩大了独立营的声威,给敌战区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1945年2月,独立营在商惠县李毛家村与日军精锐部队“三角部队”相遇。日军恃有精良武器,又占据了村庄,向独立营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为使群众和部队安全转移,季学文与一连指战员三次顶住了日军几百人的轮番进攻,不料一串子弹打来,季学文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季学文牺牲后,渤海军区二分区在淄角镇召开了追悼大会。1945年3月,商惠县政府决定在淄角镇建立烈士陵园,季学文的墓碑就矗立在这里。一门三英烈,季家传美名。七十多年过去了,商河人民没有忘记他们,因为他们是商河的骄傲。在县烈士陵园,在季家村,每年清明时节,前来凭吊的人络绎不绝,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季家父子的深深怀念。他们浴血抗战的英雄事迹、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在商河的历史上写下了光照后人的英雄华章,将流芳百世、永照千秋。
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优秀共产党员,为了党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因种种原因没有留下个人资料,成为“无名英雄”,王壮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时至今日,我们仍不知道王壮基是其真名还是化名,但他的名字和事迹却永远收录在德州、滨州、济南等地的地方党史著作中。我们虽没有找到他任何照片,但以他为原型的微电影《冀鲁边抗战英雄传之王壮基》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播放,他身穿蓝布大褂,头戴礼帽,一副斯文的教书先生模样。我们也不知道他的出生年月、家庭地址,但他的模拟塑像安放在惠民县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一角。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书籍中,只记载着:共产党员,王壮基,商河人。
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北部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个重要战略区:一个是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与山东省北部接壤处的冀鲁边区;一个是位于山东省东北部的清河区。这两个战略区中间隔着惠民、阳信、青城等县的一片敌占区,日军为了限制两区向鲁北东部发展,除了在黄河两岸修筑了大批据点、岗楼,驻扎重兵进行封锁外,还派遣兵力占据了鲁北东部的惠民、阳信、沾化、利津等县城。以国民党鲁北保安司令刘景良为代表的数股顽军长期盘踞在这些县里的广大农村,与日军一起组成一道白色的封锁线,横亘在两个战略区之间,使两区部队难以互相支援,互相策应。
1940年10月,山东分局和八路军115师指示冀鲁边区:“开辟鲁北东部,打通与清河区的联系,使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面对复杂困难的局面,冀鲁边区党委和教导六旅决定,集中全旅兵力从正面向惠民、滨县、蒲台、利津、沾化、阳信一带挺进,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开辟抗日根据地,控制黄河沿岸地区。同时决定,出兵之前给清河区杨国夫司令员送信,在行动上取得他们的配合。送信的任务落在了商河县秘密交通员王壮基身上。为完成任务,王壮基作了精心准备,他打扮成商人模样,将密信藏在夹袄的棉絮里,巧妙地躲过了日伪军的一道道关卡,把密信顺利地送到了杨国夫司令员手中,王壮基向杨国夫详细汇报了冀鲁边区的斗争情况。十多天后,带着杨国夫司令员的复信,在一支小部队护送下,王壮基安全抵达冀鲁边区。边区党委和旅党委研究了复信后,决定再次派遣王壮基南渡黄河,把电报密码本送到清河区,以便架起两个战略区之间空中通讯联络。边区领导把密电码交给他时,郑重地叮嘱道:“这是一项绝对机密的任务,不准泄露给任何人;务必要千方百计把密电码送到清河区,亲手交给杨国夫司令员,如果遇到危急情况时,首先把密电码销毁。”王壮基接过密码本,神情庄重地点了点头说:“请首长放心!我一定把密电码送到。万一我出了事,也绝不让密电码落到敌人手里。”半个月后,冀鲁边区电台收到了清河区发来的第一份电报,两区空中联络终于打通,冀鲁边区和清河区之间架起了“永不消逝的电波”。
1940年12月中旬的一天,王壮基带着杨国夫司令员的密信,由清河区驻地起身返回冀鲁边区。他依旧将密信放于衣服夹层的棉絮当中,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朝着黄河岸边疾走。临近渡口时,他暗叫:不好。只见日伪军在渡口的河滩上设下哨卡,严格盘查过往行人。王壮基静了静心,不慌不忙地迎着敌人走去,摘下礼帽,朝着敌人弯弯腰,掏出香烟和几张钞票递过去。敌人见来人如此“懂事”,在他身上胡乱搜了一下就放行了。上了船,王壮基正观察身边的情况,准备应对的办法。“什么地方来的?”一个伪军喝问。“高苑”,王壮基不慌不忙地回答。“和他啰唆什么?共产党八路军的嘴滴水不漏,甭想问出什么名堂。”另一个伪军把大枪一背,动手搜查,翻遍了王壮基全身,又检查了鞋和帽子,结果一无所获。但仍不死心,还是继续在王壮基身上摸摸捏捏。这时伪军摸出棉袍里有异常,就抓住王壮基的棉袍衣襟,喝问:“藏的什么?拿出来!”王壮基平静地回答:“老总,是几张钞票。俺生来胆小,身上有了几文钱,就常揣在烂棉絮里,恐被人偷去。”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块镀金怀表递过去:“老总,这玩意还值几个钱。请二位抬抬手给个方便。”“不行,偏要看看!”一个家伙夺过怀表,另一个拔出匕首在衣襟上使劲一挑,豁开了口子,棉絮露了出来。事已至此,王壮基只好先下手为强,朝着拿匕首的伪军鼻梁上就是一拳,接着又飞起一脚,踢翻了另一个伪军,趁这机会,王壮基顺着大堤,拔腿向东北方向猛跑。
“快!快,来人啊……”“抓八路,八路跑啦!”两个鼻青脸肿的家伙一面叫喊,一面“砰砰”地放枪。岗楼上敌人的机枪、步枪也一齐向王壮基扫射。左边是陡立的大堤,东面是漂着冰块的河水,王壮基只能在一马平川的河滩上奔跑,无处藏身。心想,个人生死无所谓,但密信不能落到敌人手里……他把全身力气都倾注到两条腿上。突然,他的右腿像被什么东西砸了一下,有些麻酥酥的感觉,接着腿一软栽倒在地上,鲜血顺着裤管汩汩往外流。“八路跑不了啦,抓活的……”敌人吼叫着蜂拥上来。“把信毁掉!”王壮基脑子在飞速着转动着,他迅速从棉袍里抽出密信,撕碎塞进嘴里,使劲嚼着往肚里咽,谁知跑得口干舌燥,怎么也咽不下去。他又使劲在地下刨了几下,但黄土冻得硬邦邦的,一点也挖不动。敌人渐渐迫近,情况十分危急。王壮基从嘴里吐出信纸,猛然心里一亮,他看了看腿上的枪眼,背转身子,把牙一咬,将纸团狠命朝伤口里一塞,他也痛得昏了过去。
王壮基苏醒后,发现自己已经在敌人的监狱里。敌人把他吊起来拷打,要他说出机密,他只是咬紧牙关,一字不吐。连续遭受了两天两夜的严刑审讯,四肢全被打断,仍然守口如瓶。敌人无计可施,最后对其下了毒手。临刑前,王壮基将他的被捕经过告诉了同狱的一位战友,要他设法转告党组织:“我已经完成任务,虽死无憾!”。后来这位战友越狱出来,在黄河岸边找到了王壮基的遗体,信纸仍旧深深地藏在烈士遗体的大腿里,字迹已被血渍模糊了。王壮基用鲜血和生命架起了冀鲁边区与清河区联系的空中桥梁,两区联系的无线电波在黄河上空回荡,让敌人无法切断。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商河县境内进行过大小战斗100余次,歼灭日伪军4100余人,有427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
在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派兵去山东”。就在这一时期,萧华根据徐向前对冀鲁边区的有关指示,统一整编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与师长陈光所率部队会合。这支部队在战略上按照以乐陵县为中心的部署,在临近乐陵的商河县韩庙镇、龙桑寺镇驻军开展了革命活动。
1938年6月,年仅22岁的萧华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7月中旬,他率领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晓行夜宿,渡过汾河,穿过同蒲路,横跨太行山,越过津浦线,深入到了敌后的冀鲁平原,于1938年9月27日抵达山东乐陵县城。国民党委派的乐陵县县长牟宜之没想到萧华如此年轻,说还是个“娃娃”,从此,八路军“娃娃司令”的名字便在冀鲁边不胫而走。挺进纵队到达冀鲁边后,为了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萧华到商河县城北卞楼村,与国民党暂编第四师师长吴化文达成了“互通情报,共同抗日”的口头协议。萧华亲赴惠民县城,与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谈判,对其晓以大义,以理服人,达成了抗日协议。由于萧华所部英勇善战,当地群众称之为“萧华支队”。
1937年10月,中共冀鲁边工委成立,也标志着冀鲁边区的正式形成。1938年底,“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挺纵”)发展到15000人。从1938年9月到1939年9月仅一年的时间里,萧华运用游击战、运动战的战略战术,共击毙日寇1923名,击毙伪军3845名,俘获伪军1368名。在抗战期间,整个冀鲁边区牺牲的军民有10万多人,其中县团级以上干部90多人。在商河境内,“挺纵”下属的商河支队深入敌后,对日寇在商河的据点——韩庙镇黄屯据点的日伪军进行艰苦的斗争,先后组织了沙窝突围战、黄屯战斗、大吕家战斗、五寨子、孙集等十多次激烈战斗,沉痛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激发了全县抗日的斗志,抗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韩庙镇店子张村的老槐树下,萧华挺纵的军事指挥所旧址,每逢重大节日,有许多老党员、年轻人,前来参观学习,重温“娃娃司令”当年不畏强敌、英勇善战的英雄事迹。2021年1月,这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2021年3月,入选济南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2023年1月,店子村入选第二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名单。
商河因热血而滚烫,英雄因奉献而闪耀!一曲曲壮歌里,是他们谱写的时代华章。
供稿:商河县老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