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红色记忆

抗日模范县 —— 长清

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25-04-06|浏览次数:97

  抗日战争时期,长清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曾多次粉碎了敌人残酷的军事“扫荡”,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伟大贡献。长清县(今长清区)曾被泰西地委授予“抗日模范县”称号。

  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大峰山,坐落在长清区的 南部,位于长清、肥城、平阴三县(区)的交界处。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同泰(安)肥(城)山区、平(阴)(东)阿山区相呼应,是泰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12月30日,日军占领了长清,在长清肆意烧杀抢掠,犯下滔天罪行。在民族危难之际,中共党员魏金三、夏页文等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在长清积极发动抗日斗争。

       魏金三

  魏金三,1913年出生于长清县归德镇(今长清区归德街道办事处)阎楼村,1934年于长清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自编抗日救国教材,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1936年考入济南警察学校,下半年加入济南抗日救国会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魏金三是抗日战争初期长清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和领导者,是长清第一支抗日武装——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四大队(即后来的大峰山独立营一连)、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1942年9月27日,魏金三在掩护部队及群众的突围战中负伤,因流血过多,于9月30日牺牲,年仅29岁。


  早在1937年7月,魏金三便开始带领进步青年在集市上张贴标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0月,魏金三、夏页文发动组织了长清县各界人民抗敌后援会,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和抗日募捐,联络、争取、团结各界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同时,他们还组织了一个70余人的宣传队,编成七八个组,分赴各区宣传。

  长清即将沦陷之时,魏金三等共产党员决定将长清的抗日领导核心转移到魏金三的家乡——南坦山阎楼村。

  1938年1月初,中共长清临时支部在阎楼村一户村民的地窖里成立。1月29日,中共长清临时支部决定:为扩大抗日斗争的影响,筹措抗日活动经费、枪支弹药,拟于1938年1月30日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队员袭击长清县维持会。自2月5日起,许多青年学生、教员和有志之士纷纷奔向马湾庙,共集中了60多人、20余支枪,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马湾抗日武装起义,正式建立了抗日游击队。5月初,王晋亭、袁振、汪毅(延安派来的干部)、李文甫、徐麟村等带领着抗日队伍的第四、十一、十七大队进驻大峰山区,开始了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部队初到大峰山地区并不顺利:一方面,群众有误解,粮食和物资无来源;另一方面,处在敌人重兵占据的省会济南近郊,坚持斗争困难重重。为了加强对党政军干部的培养训练,部队选派部分人员到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 纵队在河北南宫举办的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训练班结业后,参训人员返回大峰山根据地,成为根据地抗日斗争的领导骨干。

  1938年8月初,大峰山独立营伏击日军一部,毙伤了日军90余人,取得了首战的胜利。1938年10月,长清成立了半政权性质的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张耀南任主任。在上级领导下,动委会积极动员组织各阶层人士参加抗战,同时在乡村筹备建立青年、妇女、农民、工人等群众组织,并组织和发展乡、村自卫队。1938年底,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

  1939年11月,为了加强对黄河以西广大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经上级批准,建立了中共长清县委河西工作委员会(简称河西工委)、长清县抗日民主政府河西办事处(简称河西办事处)。为开辟敌占区的工作,1940年5月,建立了中共长清县委城北工作委员会(简称城北工委)、长清县抗日民主政府 城北办事处(简称城北办事处)。河西、城北两个工委、办事处,代行县委、县政府职权,领导所辖各区党政军民的工作,负责各区区长、区队长、农会长、妇救会长、青救会长等干部的选配和管理教育。城北工委所辖三个区紧靠济南,是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前沿阵地。城北工委领导各区委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斗争,贯彻执行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各阶层人士进行抗日工作,为根据地军民源源不断地提供粮食、物资。 

  星火燎原获荣誉

  县、区抗日政权的建立,增强了长清人民的抗战信心。抗日民主政权努力推动民主工作,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投入抗日斗争,同时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恢复文化教育,各项工作取得很大进步。

  早在1938年秋,中共长清县委为进行抗日政权建设,便组织小学教员、进步知识分子60余人,开明士绅名流20余人等,在大峰山簸箕掌庙院举办民政训练班,向学员们讲授《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毛泽东《论持久 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政权建设等内容,并从学员中发展了五六名党员和30余名民先队队员。毕业学员成为筹建县、区动委会,建立抗日政权,开展群众工作的骨干力量。 

  县、区抗日民主政府为活跃根据地经济,保证党政军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还在全县大力推行合理负担、减租减息的工作,即将土地查产定级,核实人口,评定基数和递增递减比率,按人口和土地平均数及土地数量,确定每户负担数量,按累进法交粮出钱,按劳动力付给自卫队报酬,大大减轻了贫苦农民的租税负担,改善了生活,提高了人民参加抗日斗争的积极性。

  在组织农民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县、区、乡、村也建立了运销合作社。运销合作社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从济南等敌占区购得布匹、染料、油、盐和农具等物资,还筹备到医药、笔、墨、纸以及油墨、子弹等用品,解决了部队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部分需要。在银行金融方面,县政府发行了泰西银行钞票,在市场上流通后,被群众称为“泰西票”,这对抵制伪钞、稳定物价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清县党组织和军队广泛开展了宣传文化教育工作。1938年12月,大峰山独立营成立了话剧团,在根据地的各村庄巡回演出《打渔杀家》《送郎参 军》等,教育、鼓舞群众同心同德进行抗日斗争。1939年9月,县委、县政府创办了《长清时报》,登载全国及本县抗日新闻,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对教育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县委、县政府组建文艺宣传队深入乡村、部队,紧密配合斗争形势及任务,用快板、歌曲、舞蹈、秧歌、玩龙灯等文艺形式,活跃部队和农村文化生活,鼓舞军民抗日斗志。

  对于敌占区、接敌区伪政权的首要人员,县委、县政府派出武装工作队,进行训诫或警告,晓以民族大义,命其为抗日办事,不得死心塌地为日军效劳。经过多方的斗争和工作,将伪政权改造为应付欺骗敌人、忠于抗日政府的两面政权。而对于罪大恶极、屡教不改者,武装工作队予以坚决镇压。

  1939年冬,县政府派出工作队,由陈捷生负责,在七、八区进行村政改 造与建设工作。在各项准备工作成熟后,召开选民大会,采取不记名投票或 投豆(在候选人背后放一容器,不识字的选民持染了色的玉米粒或豆粒作为 选票,以不同颜色表示赞成或反对)的方式进行选举。当选人要向选民宣誓 就职,以此保障根据地人民享受当家做主的权利。县司法科还认真贯彻执行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宪法大纲》《劳动法》《婚姻法》等抗日根据地的法律,在尊重人权、维护人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9年11月,泰西地委召开会议,肯定了长清县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授予长清“抗日模范县”的称号。

  十区队刷新抗日新纪录

  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处在敌占大城市济南的西南前沿,日军一直将其视为“眼中钉”,频繁出动兵力进行“扫荡”。自1939年春季之后,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先后进驻长清。魏金三率县独立营升级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三营后,常在县内活动,配合县、区武装主动向日伪 出击,打击敌人。与此同时,县独立营和区、乡、村自卫队,自上而下组成了强大的抗日武装力量,运用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出奇制胜,巧妙地打击日伪军。

  从1941年起,敌后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1941年3月至1942年12月,日军在华北地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连续进行了5次“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军民实行残暴的“三光”政策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总力战”,妄图缩小、摧毁抗日根据地,消灭抗日力量。1941年上半年,日伪先后集结大量兵力对大峰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扫荡”,全县党政军民英勇顽强地进行了反“扫荡”斗争。

  1941年5月下旬,驻长清县城及潘店、津浦铁路沿线日伪军800余人,在日军独立第六混成旅少将旅团长土屋兵驻的指挥下,对长清县黄河西部地区进行“扫荡”。

  6月25日,十区区长王仲翼带领区队移驻十里雾村,被土屋兵驻所率部队包围。十区队采取麻雀战术袭扰敌人,经激烈战斗,日军死伤数人,其中日军将级军官土屋兵驻被击毙。他是长清抗战史上被我军击毙的日军最高指挥官,是山东抗日战场上被击毙的4名日军将级军官之一,也是最早被击毙的一个将级军官。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获悉后,对长清县十区队予以通令嘉奖。《解放日报》《大众日报》也分别报道了这一消息。

  当年战火纷飞的抗日根据地,如今已成为景色宜人的国家森林公园,无声的美丽景色共同见证了当年抗战岁月中长清军民同敌人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长清作为抗日中的“模范县”,在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里,为抗日救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4f0559a-937c-45a0-b289-54bd5c236cbe.png

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上一篇:王尽美、邓恩铭出席中共一大
下一篇:五三惨案
Copyright @ 2025 版权所有:济南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主办单位:济南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鲁ICP备2025147909号 XML地图